400-825-9800
养殖生产
Aquaculture Production

公司出品“昆味到”牌阳澄湖大闸蟹,产自阳澄湖东部上乘水域,全程由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按照高品质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Q/320583 BBXY 001-2022),从蟹苗选择、水质调控、饵料投饲、病害防控等全程高标准、严要求、可追溯,每一只大闸蟹都由金牌选蟹师按照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标准层层甄选,只为提供一只昆山好蟹。具体养殖过程如下:

 

一、环境条件

1.养殖基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规定,建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设有尾水处理区域。

2.水源充足、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要求。

3.以粘壤土为主,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

4.尾水净化区面积占池塘面积8%以上,按功能分为三级净化区域。其中一级净化区采用排水沟,作为初级沉淀池,初步沉淀养殖尾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沟内需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水花生等,覆盖面积为水面的30%~50%;二级净化区即池塘尾水净化池,平均水深1.5m。主要功能为承接排水沟的养殖尾水。采用U型渠模式延长净化时间,利用生物膜载体、种草、投螺、放养滤食性鱼类加强净化效果,种草、投螺和滤食性鱼类放养应符合《淡水池塘循环水健康养殖三级净化技术操作规程》(DB32/T 3238)的规定;三级净化区为周边内部河道,主要承接二级净化区来水,进行深度净化。两岸栽种芦苇、蒲草、再力花等挺水植物,深水区投放螺蛳、花白鲢,可放养少量青虾。


二、池塘设施

1.池塘规格

表1  河蟹池塘规格

类型

面积(㎡)

形状

池深(m)

蓄水深度(m)

池底结构

坡比

成蟹池

4~13×667

长方形

1.5~1.8

1.2~1.5

平底

1∶2~3

2.护坡建造

池塘坡面平整后用土工膜覆盖坡面,上覆一层聚氯乙烯网护坡材料,网片上下缘埋入土中,确保网片、土工膜与坡面紧贴。

3. 防逃设施

塘埂四周用铝板作防逃设施,在池埂上以镀锌管作为支撑物,地面以上高50cm,埋入土中20~30cm,距池边60cm~80cm。

4.增氧设施

每10亩池塘配备3~5Kw增氧风机以及一套延池塘走向“丰”字型布局的微孔底增氧管,管道间距3.0m;同时在水草通道安置2台0.75Kw的水车式增氧机。

5.料台设置

饲料台可用金属框架搭配网片,分别在每口池塘边角设2~3个投饲观测点。


三、放养前准备

1.池塘清整消毒

冬季进行池塘清整,抽干池水,冻晒约30天后清除多余淤泥,加固池埂。池塘清整后,放养前10~20天,注水10~20 cm,用生石灰75~100kg/亩消毒,将生石灰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或干撒漂白粉35kg/亩进行消毒。

2.种植水草

1月,种植水草前1天水位降低至10cm左右。种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将蟹池用网片划分为暂养区、养殖区。1月份暂养区种植伊乐藻,株距、行距0.2m;养殖区种植伊乐藻,株距1.0~2.0m、行距2.0~3.0m;在行间播撒轮叶黑藻芽孢1.5~3.0 kg/亩,在浅滩处和蟹塘周边拌泥撒播苦草籽0.5~1.0 kg/亩。


四、苗种放养

1.二月中旬完成蟹种放养,规格约40只/斤,未早熟、无伤残,规格均匀、活动有力、体质健壮。放养密度约1000±200只/亩,一次放足。

2.三月初,投放螺蛳100kg/亩。

3.套养青虾和罗氏沼虾:7月放养秋季青虾苗,规格约6000尾/kg,放养密度3 斤/亩;6月套养罗氏沼虾,规格约40只/斤,放养密度600尾/亩。


五、饲料投喂

1.以全价颗粒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饲料和玉米、豆粕等植物性饲料。

2.配合颗粒饲料质量符合《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SC/T 1078)的规定;小杂鱼、玉米等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708)的规定。

3.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投喂,每天投喂1次。整个饲养过程中的投食要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摄食及蜕壳等情况酌情增减;投喂时间:16:00~17:00;6~9月份,17:30-18:30;10~11月份,16:00~17:00。大闸蟹第4次蜕壳前以河蟹配合颗粒饲料为主,第4次蜕壳后至上市前以投喂绞碎的鲜鱼为主,辅以玉米等植物性饲料。

4.河蟹日投喂量按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左右,5~6月为3~5%;7~10月为5~10%。


六、日常生产管理

1.水位控制

3~6月水位逐步从0.5m加深至1.0m,7~8月水位控制在1.2~1.5 m,9~11月水深逐步降低至0.8~1.0 m,高温季节及时加注新水;进水需经过80目筛绢过滤。养殖期间,草头保持在水面下,暴雨天气前适当降低水位。

2.水质调控

水质要做到“清、新、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50cm,水质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的规定。4月开始依据天气情况开启增氧设备,每天下午开机2~3小时,阴雨、闷热天气应连续开机。保持池塘溶解氧不低于5.0mg/L。定期检测水质,透明度保持在30~50cm左右,pH7.5~8.5、氨氮≤0.2mg/L、亚硝酸盐≤0.1mg/L。3~5月份施用EM菌发酵有机肥或氨基酸肥水膏,防控青苔;养殖中后期每10~15天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

3.水草管理

水草覆盖率以60%左右为宜,过多时须及时捞出,并作堆肥等无害化处理;依据水草长势,泼洒固根肥和叶肥;视水草长势,割除过密的草头及部分区域的水草,防止水草出现连片疯长,影响水体交换和水体缺氧;高温季节保持水草在水位下10~15cm,同时搭配少量浮萍起到遮阴降温净水作用;后期水草缺乏时可适当补充种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4.巡塘管理

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检查河蟹的活动、蜕壳、摄食等情况,检修养殖设施,观察并驱除敌害。发现蜕壳及时拌饵或泼洒补钙产品,促进河蟹蜕壳。

5.生产记录

建立日常养殖生产档案。


七、疾病防治

1.预防措施

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预防方法,做到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提高河蟹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2.疾病治疗

发现病蟹、死蟹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检查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对症下药。用药符合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1号》、《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年2号》的规定。


八、捕捞

1.检查防逃设施

9月初,检查防逃设施并维修受损部分。

2.捕捞

9 月下旬开始河蟹捕捞,在池塘中设置地笼进行诱捕,也可在池埂上捕捉,最后干塘起捕。


九、水草处理及尾水排放

河蟹的捕捞结束后,排干池水,并对尾水排放进行监测,监测点设在尾水排放口;将水草集中捞出堆肥。养殖尾水排放符合《 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2/ 4043)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