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脚痒,蟹黄肥
无肠公子最惹味
古往今来
百姓爱蟹
名人大家亦如此
多少文人墨客
曾用华丽藻赞美它的美味
刘承勋——酷爱蟹黄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朝,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侄子刘承勋,每当皇帝叔叔摆宴席时,只要有螃蟹他就会挑那种圆壳螃蟹撬开后吃蟹黄,有人就问他你为啥只吃蟹黄呢?蟹钳吃起来不是更可口吗?“十万只蟹钳也抵不过一只蟹黄”。正是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因此得了个外号“黄大”。
毕卓——“尴尬”的“蟹神”
要说爱蟹,就不得不提一下被封为“蟹神”的东晋美食家——毕卓。他嗜好喝酒和吃蟹,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有一次毕卓吃蟹无酒,居然跑到邻居家偷刚刚酿造的酒,被抓了,闹了笑话。这个“毕卓盗酒”的尴尬事迹也就流传了下来,就连大画家齐白石都以这段典故创作了不少副《毕卓盗酒》。
李渔——吃蟹“达人”
明代的李渔也是吃蟹名人,据说他一口气能吃二三十只螃蟹,以致于对他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危机,夏季一开始他就勒紧裤腰带不敢花钱,就是为了等蟹最肥美的秋季到来,并把这笔钱称为“买命钱”。他还把身边不少事物统统与蟹联系起来,秋季不叫秋季了,叫“蟹秋”,伺候他吃饭的丫鬟叫“蟹奴”,他还要制作“蟹酿”和“蟹槽”,以便冬天的时候可以吃醉螃蟹。
贾思勰——烹蟹的一把好手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蟹的吃法大谈特谈,有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种做法,还有用糖和盐腌制的“藏蟹法”。这其实就是后代的糖蟹。而且贾思勰还特别提到,吃这螃蟹要蘸生姜末和醋,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吃螃蟹依旧还是用这样的佐料。
李瑞清——画蟹充饥
清末民初的大画家李瑞清,嗜蟹如命,且食量惊人,菜馆里的食客常为之瞠目结舌。某年秋天,时近重阳,李因无钱买蟹,便画了100幅蟹图,聊以解馋。此事被其友冯秋白知道后,冯特购阳澄湖大闸蟹3筐,意欲换百蟹图中的一幅。谁知李瑞清见蟹流涎,急不可待,马上呼人拿到厨房烹饪,以便下酒。高兴之余,竟把100幅蟹图全部赠给冯秋白,令冯喜出望外。从此,李瑞清便有了“李百蟹”的绰号,留传至今。
张岱——最会吃螃蟹的男人
清代散文家张岱对螃蟹的吃法很有研究。每到十月,他便与友人兄弟辈组成“蟹会”,举行吃蟹活动,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为怕冷腥,便轮番煮吃。张岱认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具全者,为蚶,为河蟹。为造福广大吃货,他还写下了《食蟹》一文,总结吃蟹经验。
陆龟年——最狠的吃蟹人
重病在身也要拼死食蟹,是不是够拼?唐代诗人陆龟年就是这样的“狠”角色。在病中念念不忘螃蟹,为求一口美味,敢以性命相赌。他在诗中曾言:“药杯应阻蟹螯香,却乞江边采捕郎”。一代大诗人为一蟹乞求江边的采捕郎,果然是吃货中的战斗机。(温馨提示:爱蟹的朋友们,千万不可以向他学习~)
就连名人也会为鲜美的大闸蟹折腰,那么问题来了:
吃蟹到底什么时候最佳呢?
自阳澄湖开湖之后,阳澄湖大闸蟹就开始火爆上市啦!但是你知道么?吃阳澄湖大闸蟹最讲究时节,寒露过后,才是吃蟹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大闸蟹才是真正的肥美可口!
公蟹,一肚子蟹膏晶莹饱满,蒸熟之后,就好似那羊脂美玉,一口咬下去鲜甜的蟹肉,软香的蟹膏,把唇齿间填满,人间至味霸道袭来~
母蟹,解开捆绑的绳子,趁着刚蒸的热乎气掰开来,那蟹黄还是流心的,丰腴又饱满的一团油脂慢慢滑落,直到接触到空气中的凉意,才会凝固下来,闪着动人得光泽。